親子增互動 訓練反應(取自2009年10月30日蘋果日報)
耕莘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陳培濤醫師指出,近1年小兒科門診,發展遲緩患者中有3成2歲以下的嬰兒因為缺乏環境刺激導致遲緩,且觀察門診人數有成長的趨勢。署立雙和醫院復健科許雅雯醫師表示,學習發展遲緩的可以從語言溝通的反應來作基本檢測的依據,若發現出生4個月大的嬰兒對照顧者的聲音完全沒有反應,如同聽不見,應就醫接受早期兒童療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6歲前發展遲緩的機率約為6-8%,6歲前也是治療的黃金期,其中3歲前的療效更是3歲後的10倍。許雅雯醫師表示發展遲緩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先天性如基因問題造成就必須在一開始接受早期兒童療育。而後天性會因為生長環境、營養不均,還有幼兒照護者的照護方式,都會影響,需從日常生活細節觀察。許雅雯醫師表示,可藉由語言行為簡易的判別,如果出現對語言溝通反應遲緩等障礙,應在3歲前趁早接受早期療癒,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兒童年齡與行為能力判斷
年齡/能力
1歲前:具備簡單的粗動作能力,如3個月會翻身,4個月發出簡單的聲音,6個月會坐,9個月會爬。
1-2歲:模仿父母的聲音,不過尚未能了解詞彙背後的意義。如:爸爸、媽媽
2-3歲:可說疊字語彙,並可以手指出語彙代表的人事物。如:車車、吃吃
多互動
0-3歲聽有聲書
除了親子之間互動的遊戲如捉迷藏及畫畫之外,父母可以利用有聲書,或唸故事給小孩聽,及搭配圖卡培養觀察應對的能力,訓練小孩對聲音的敏感及反應能力。
電動會延緩學習
0歲至6歲是小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而因為電玩遊戲場景的重複性高,且從電視中裡電路板中的電磁場發出的輻射線非孩童大腦能負荷,恐影響孩童學習能力。
家長勿溺愛孩童
父母不能只重視孩子生理成長,更要注意小孩的行為,尤其要避免養成小孩有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要適切的讓小孩表達需求和欲望,才能在每個階段有所成長。
醫師說
親子互動需專注
署立雙和醫院復健科 許雅雯醫師
3歲以下的小孩父母應多陪伴孩子,每天至少需花1小時上在親子的互動上,並培養孩子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