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 圓神出版作者:引用自《教室外的視野》番紅花
這是個互動密集的年代,單打獨鬥難以成功,但沒有人願意跟欠缺同理心的人合作共事或建立真正的友誼。因此,如何從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始終是作家番紅花心中重要的教養議題。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暑假天氣熱到攝氏三十多度,我出門搭公車去傳統市場買菜時,特別喜歡帶孩子們一起去。菜市場內人群熙攘,我知道孩子夾擠在人潮中揮汗口渴、難免心生煩躁,便帶他們到乾淨衛生的小店買杯冰豆漿止飢渴,然後我們在路邊一一分派好水果、雞腿肉、蔬菜、豆腐、糙米漿、雞蛋等重物,再上下公車又走一段上坡路,終於氣喘吁吁的結束買菜旅程回到家。幾次經驗下來,8歲、10歲的孩子們便默默了解原來夏日炎熱,在雜沓人群裡提一兩個鐘頭的重物是如此辛苦疲憊的感覺。
沒經歷過,一定難以同理
讓孩子去體悟這種又熱又重又累、不能中途鬆手、還得保護木瓜、豆腐、火龍果、雞蛋禁不起摔了的感覺,就是培養他們同理心的一小步。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同理心(Empathy)是指站在對方立場去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如果孩子不曾懂得又熱又累,他也就很難去同理他人所承受的肉體辛苦。有時我們把孩子保護得太過,他便沒有機會學習同理他人的處境,歷史上晉惠帝最有名的話「何不食肉糜」,便是同理心匱乏的例證。這是個互動密集的年代,單打獨鬥難以成功,但沒有人願意跟欠缺同理心的人合作共事或建立真正的友誼。
因此,如何從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這議題始終在我心中。
最近收到一位媽媽讀者的來信,他說由於工作忙碌以及身體健康情況不適合再度懷孕的限制,因此他僅育有一個7歲的男孩,這小男孩長得聰穎活潑、體魄敏捷,備受整個家族的寵愛。一方面他為孩子的幸福環境感到安慰,另一方面他也擔心孩子會否因為從小欠缺與手足共享資源或資源競爭的環境,以至於「自我」越來越大,本位主義太過彰顯,最後成為一個缺乏禮貌、不具同理心、不耐等待的大人。
這位媽媽的來信顯示他是位深思熟慮、有遠見的母親。現代父母是人類有史以來經濟能力最富裕的一代,我們的孩子也因此承襲了物質生活最從容優渥的成長環境。我們願意花很多心思去製作健康的副食品,願意送孩子去學跳舞下棋踢球做科學實驗,我們願意存一筆錢帶孩子寒暑假出國旅行,我們捨得讓孩子選用高級好用的文具,我們也帶孩子逛書店進圖書館,我們注重孩子穿著衣服的布料是否安全無毒,我們是如此盡力地從各方面去打造一個溫暖快樂、無憂無愁的環境給孩子,但有一樣非常重要的心理特質,是我們再怎麼努力也很難立刻見效、教導給孩子的,那就是抽象難察的同理心。
唯我世代,擁有權利卻很少想到責任與義務
美國《時代周刊》曾做過一個「唯我世代」(The Me Me Me Genreation)專題,它報導自1980年至2000年之間出生的千禧世代有自私、只講自己權利的傾向。文章中引述不少有力的數據,並透過同理心調查,發現他們的同理心指數較上一世代急劇下降,「唯我世代」覺得自己的需要很重要,自己的意見應該受尊重,他們理當擁有很多權利,卻很少想到自己該承擔甚麼責任和義務。香港城市大學亦曾於2013年公布九千多份問卷訪調的香港學生自戀指數,發現香港青少年病態自戀的傾向較西方同期青少年為高,這些調查也進一步指出孩子同理心的有無,與父母的管教模式息息相關。
同理心意謂孩子有能力去換位思考他人的感受或情緒,進而理解他人的立場與角度。當孩子長大成為一個具有同理心的個體,他才可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擁有一群互相支持的朋友,在職場工作也可因較高的思考格局,而激發出更精采的想法。一般來說,沒有同理心的人較欠缺禮貌,言語偏直率粗魯,由於經常想到的是他自己的需求與角度,較多的自我關注,總是強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具有從群體性去思考他者感受的能力。
如何才能讓這群唯我世代的孩子,除了擁抱科技、擅於使用網際網路,同時也具有體察人性的心理素質呢?
從家庭生活做起,營造資源共享的成長氛圍
過去我們大多生長在有好幾個兄弟姊妹的家庭,從小在餐桌上就不曾獨享,我們經常被大人喊著雞腿、香腸等珍貴好吃的東西,要留一點給晚到的手足。當時家裡的房間數普遍不夠,所以我們必須與手足共用一個房間讀書睡覺,在作息上就得彼此配合,例如正要準備考試的兄長,今晚若要開燈熬夜讀書,我必定不敢嫌燈太亮睡不著,而是直接躲進棉被、避開光線、養成什麼樣環境都要能睡著的習慣。偶爾父母買了一件高級、摩登的衣服,那孩子們就會彼此約定好輪流穿的公平模式,若遇到吃喜酒晚宴這種難得機會,那更由不得小孩做主誰能去,完全是爸媽說了算。
類似這樣家庭資源的種種限制,雖然有時讓人挫折,但並不全然是壞處,無形中造就許多讓孩子放下本我、自我的機會,我們不斷的被要求必須考慮到其他家人的立場,做事不能盡想到自己的方便或快樂,有時更得犧牲部分自己的權益,協助手足去圓滿達成他的目標或夢想。例如哥哥調整鬧鐘響鈴時間要早起讀書,鈴聲大作時雖然干擾其他人睡眠,但這何嘗不是同理心的養成階段,這就鍛鍊孩子去感同身受他者的處境,在家庭裡所有的資源共享或剝奪,是最天然的同理心養成所在。
現代家庭的少子化,造成大量資源集中在一兩個小孩身上,因此孩子很難不以為這一切取得乃理所當然,這也是強化孩子自我本位的危險事情。為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的作法是打從兩個孩子還幼小時,便經常在餐桌上提醒他們務必把雞腿、羊排、巧克力等愛吃的食物留給加班晚歸的父親;在阿公阿嬤家吃飯時,則務必把蝦子、滷牛腱等大菜留給表哥表姊,這不僅是餐桌禮儀,面對一桌子好吃的菜要學會克制欲望,這樣的孩子不簡單。我也曾帶他們到醫院和生態保育組織單位去當志工,當孩子學習無酬奉獻出自己的時間和體力,就能藉此近距離感悟受苦者的需求和處境。
同理心從來就不會從天而降、與生俱來,如何幫助唯我世代的孩子建立適度的同理心,家庭生活才是起步的地方。讓孩子從小在一個資源共享的氛圍下成長,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做起的。如此孩子在校園裡,就能慢慢學會釋放正面的能量,那時他不僅僅是善良而已,他還能回應他人的情緒或苦痛,成為一個有同理心、受歡迎的人。
*本文摘自圓神出版《教室外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