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假緩緩,2歲更用得到
隨著托育政策轉變,請育嬰假的時機也需要改變! 兩歲是托嬰中心受托年限,寶寶也脫離分離焦慮高峰期,有更多家庭,把育嬰假留在孩子的這段時期。
吳媽媽三年前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產假結束後就把兒子交給姑姑帶,一年前姑姑突然表達退休之意,臨時找不到保母,又不想把孩子送到托嬰中心,只好在兒子滿兩歲、今年二月開始休育嬰假一年,專心在家帶小孩。
當初生產時從沒想過會暫離職場的她,剛開始非常恐懼,「怎麼辦?母子兩人在家要幹麼?」如今一年就要過去了,她開始有點捨不得離開兒子回到辦公室。
回想起當初的決定,吳媽媽很滿意在兒子兩歲時請育嬰假,「二到三歲是孩子的黃金時期,反應多、互動也多」,相較於新生兒時期,兩歲陪伴起來更有樂趣,也能更了解孩子的脾氣與個性。她也把這個經驗分享給正在思考請育嬰假的同事,尤其是把孩子送托嬰中心的媽媽,只要排不上幼兒園兩歲班,就要面臨「無處去」的窘境,何不把育嬰假延後到孩子兩歲時再請。
育嬰假要請對時機
育嬰假二○○二年就上路,至二○○八年開始實施育嬰津貼,子女三歲以前,夫妻每人最長可申請兩年育嬰假,並在前半年享有六成薪水的育嬰津貼。
友善家庭觀念興起,加上育嬰津貼補助,以往被詬病「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育嬰假,近年實施狀況稍有改善。根據勞動部資料顯示,過去三年,每年申請育嬰假津貼成長率約三成,從二○一一年約二十一萬件,躍升到二○一三年的三十四萬件。
曾在碩士期間研究台灣育嬰假的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發部專員李庭欣觀察,近年不只是請育嬰假人數逐年提高,更有愈來愈多「爸爸」投入請假的行列,從二○○二年一百五十人增加到二○○九年近三千人,過去七年增加二十倍。顯見愈來愈多爸媽重視家庭生活。
雖然育嬰假較為普遍,但過去的請假時機,多半選擇產假之後,便於哺餵母奶,並直接延續假期時間。但近年開始有家長調整產假完直接請育嬰假的做法,把育嬰假延到孩子兩歲之後。尤其是政府大力推動公共托育政策,讓托嬰中心成為家長托育選項之一,托嬰中心寶寶人數大幅成長,但幼兒園兩歲班供給不足,並非每個兩歲寶寶離園時,都可以無縫接軌到幼兒園。
幼兒園兩歲班在空間及師生比的規範上較嚴謹,加上這個階段寶寶生活自理能力有限,不少仍停留在戒尿布及學吃飯的階段,不論公、私幼有能力及意願設置兩歲班的數量都不多。
面對兩歲擠不進幼兒園的托嬰中心流浪兒,家長為了解決銜接空窗期,開始調整思維「與其請得早,不如請對時間」。
延後育嬰假避免分離焦慮
產後直接請半年育嬰假,重回職場時,寶寶處於六至八個月分離焦慮期,並非送保母的好時機。因此開始有媽媽把育嬰假留到孩子讀幼兒園前一年請。
某位家住台南、從事教職的媽媽生了三個孩子,前兩個都先請半年育嬰假,等孩子七、八個月時再送到保母家,直到第三個小孩出生時,保母明確要求她不要先請育嬰假。因為前兩個寶寶在送托時,正處在分離焦慮時期,尤其是第二個孩子情況特別嚴重,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調適過來,讓她打消先請假的念頭,重新思考請育嬰假的時機。
還有些職業婦女同樣選擇將育嬰假延後到孩子兩歲後再請,主要是比起尚未擁有生活能力的新生兒,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動作等各種能力都較成熟,和孩子可以進行的互動更多元,例如一起在家煮飯、去公園玩或逛街買東西,對父母而言,更能享受當爸媽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