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15日專電)印度新德里1月發生11名少年輪暴一名24歲商學女碩士;2月又發生一名八歲男孩以刀片劃開鄰居六歲女孩的喉嚨、和一名12歲男孩刺死八歲玩伴。專家指這是家庭教養不良所致。
印度政府保護兒童權利委員會委員芭潔吉(Sandh-ya Bajaj)今天在一項兒童暴力問題座談會上表示,造成兒童傾向血腥暴力,除了家庭教養不良是主因之外,也包括學校的道德教育不足、同輩之間的欺凌與影視暴力情節的渲染等。
芭潔吉表示,如今的父母終日汲汲營營,忙於工作和生活,疏於教導子女對人生價值和道德的了解;而在學校方面,也缺乏足夠的公民道德課程,是造成今日兒童自小就潛伏著暴力傾向的因素。
兒童心理學家巴特(Sunita Pande Bhatt)也同意表示,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驅使下,現在的兒童普遍受到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影響。她說:「我經常發現,現在的兒童很現實,很多人已經表示,長大後要做的事情是賺錢。」}
芭特指出,當兒童談到自己的朋友時,只是談論朋友的衣著品牌和裝扮,「很少有人會提到朋友的品德和行為」。
專研兒童暴力事件的烏卡爾(Umkal)醫院精神病學顧問吉哈(Vinita Malhotra Jha) 則譴責影視暴力情節影響兒童的心靈成長至鉅。她說:「即使在最安定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當長期面對大眾傳播媒體的暴力渲染時,也會受到令人憂心的衝擊,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佳之道。」
參加兒童暴力問題座談會的家庭主婦芭佳伊(Poo-nam Bagai) 也表示,子女在長期玩網上電腦遊戲之後,由於遊戲中動輒槍砲、炸彈齊飛,她發現子女在結束遊戲後的言行,都有明顯的侵犯性傾向。
與會的公立學校女教師卡克卡(Sunita Kakkar)則舉出家庭父母甚少注意到的一種現象--學生在校外或校內長期受到同輩的欺凌,久而久之會出現行為嚴重的偏差,即為了報復,這種學生也會找尋其他弱小的受害者加以欺負。
卡克卡表示,這種現象常發生在父母或教師不在場的時候,來自弱勢家庭或社會底層家庭的學生,常會藉機欺凌同學。她指出,這種學生的行為常是為了克服自卑感、缺乏自信和不安全心理,以為侵犯他人可以受到特別的看待。